莫言曾說:“格拉斯和倫茨,他們對我的吸引力比德國這個國家對我的吸引力還要巨大,如果能見到他們,我想這會成為我的隆重的節日。”而余華也曾講過一則關于“偷書”的有趣往事:他從圖書館借過一本倫茨的《德語課》,因為讀了之后就不想失去,就謊稱書丟了,出了書價三倍的罰款,從而可以把它一直帶在身邊!兜抡Z課》的同名電影播出后,倫茨被更多的中國讀者所了解,但對這位比海因里希·伯爾、君特·格拉斯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受德國民眾喜愛的傳奇大作家,這些了解還遠遠不夠。
近日,被譽為“戰后德語文學三大家”之一的西格弗里德·倫茨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少年與沉默之!肥状卧诖箨懛g出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書末附倫茨珍貴訪談與詳細年表。這本書以回憶的憂傷語調,敘述了一個敏感而憂郁的少年掙扎著走出創傷的故事,將倫茨式的內斂的深情演繹到極致。
《少年與沉默之!肥莻惔某墒鞎r期的代表作
1926年3月17日,倫茨出生在東普魯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城(今波蘭埃烏克),成長于一個海關官員的家庭。1943年他被德國海軍征召入伍,在“舍爾將軍號”裝甲艦上服役。該艦被英國皇家空軍轟炸后,他隨軍駐扎在丹麥。在“二戰”德國投降前夕,倫茨逃離部隊,被英軍俘獲,成為戰俘遣返委員會的翻譯。1945年他被遣返德國,在漢堡大學攻讀哲學、英語語言文學和文藝學。1951年,年輕的倫茨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空中有蒼鷹》,一舉轟動德國文壇,該書作為“我們時代被迫害的人的獨特象征”榮獲1952年的勒內·席克萊獎和1953年的漢堡萊辛獎,倫茨從此也成為了職業作家。1955年,倫茨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我的小村如此多情——馬祖里的故事》出版后,當年即售出160萬冊。德國“文學教皇”馬可爾·萊希-拉尼斯基評價他“既是一個天生的短跑高手,也證明自己是一位長跑健將”。
倫茨在各種文學體裁上都獲得了驚人的成就,他的作品被翻譯成22種語言,累計銷量逾兩千五百萬冊,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他也榮獲歌德金質獎章、托馬斯 曼文學獎、萊辛獎等三十多個重要文學獎項。(他戲稱自己最看重的獎章是“阿爾斯特湖船閘管理員協會的榮譽管理員”。)《少年與沉默之!繁涣腥氲聡袑W生必讀書目,2013年拍攝的同名電影一舉斬獲君特·斯特拉克電視獎等三項國際獎項。
北京大學羅煒教授在總結倫茨一生的創作歷程時指出:“貫穿倫茨全部作品的基本主題是:體驗不自由,卷入罪責和迫害,經歷孤獨和無能。他前期的作品側重直面希特勒專政及其后果,后期的作品則集中于聚焦人的生存問題和道德問題。”《少年與沉默之!氛莻惔某墒鞎r期的代表作,在這本書中他觸及的問題具有很強的普遍性,能夠跨越時代與國界,抵達讀者的內心。
一本回憶之書,一本戀物之書
《少年與沉默之!肥莻惔膭撟饔1999年的長篇小說,德文原標題直譯應為《阿納的遺物》,中文翻譯標題突出了海洋小說的特點。小說以平靜、克制又感傷的文字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阿納的故事,表現了一個敏感纖細的男孩內心的掙扎與痛苦。
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我”是阿納所寄養家庭里的長子漢斯,與阿納雖然只相處了短短兩年,卻發展出了深厚的亦兄亦友的情誼。故事在回憶與現實兩種時態中跳躍,開篇已是阿納去世后的一個月,漢斯一邊整理他的遺物一邊陷入了回憶。隨著回憶的慢慢展開,漢斯也越來越走入阿納的內心世界。
倫茨在訪談里說:“敘述對我來說,與學習如何生活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要讓自己清楚了解這光怪陸離的萬象人生,敘述是一種自我解放。敘述,是理解的更好方式!講故事為我提供了一種契機,讓我能對某些困擾、某些經歷有更清晰的認知。我的目的并非是清算,而是為了能夠看透。”許多人與物在時間中湮沒,而另一些卻因為時間的距離而閃光。這是沉默的亮光,未說出的話已不必再說,所有誤解也都煙消云散,最終留下的是平淡敘述難掩的赤誠之情,也是藏于心底的悠長鈍痛。這既是倫茨筆下的世故人心,也是他留給文學史的印跡。
記者了解到,今年KEY-可以文化還將推出倫茨分量最重的巨著《家鄉博物館》,由著名德語翻譯家朱劉華翻譯。
文/黃彥文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