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南方來信 南方美術 南方文學 南方人物 南方評論 南方圖庫

南方美術

世界著名油畫中女性形象欣賞

2012-09-30 01:47 來源:新華網 閱讀

    在國際婦女節即將到來的前夕,為大家奉上一組描繪女性形象的世界知名油畫,讓我們在欣賞畫作之余,跟隨畫家們的足跡,一同去領略他們所處時代的風土人情,了解關于他們的點點滴滴。

作品資料:

【畫作名稱】《大宮女》(The Grand Odalisque)
【創作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法國)
【創作年代】1814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新古典主義
【題材】人體
【規格】91×162cm
【材質】 布 油彩
【收藏地】巴黎 盧浮宮

作品賞析:

    安格爾的藝術“清高絕俗,莊嚴肅穆”,這一切可以通過他的重要作品《大宮女》體現出來。畫中,安格爾放棄了很多不必要的細節,使之統一在一片安詳靜謐的和諧氣氛之中,就像是精心計算過一樣,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都是和整體息息相關的極其“危險”的事件,隨意改動其中的任何一處,都會使整個畫面徹底坍塌。這也似乎驗證了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數與和諧”的理論,畢氏仰望夜空,都能感覺到星辰的組合像是用數字組成的音樂,他曾說他有很多次真的聽到了“諸天音樂”。在這幅畫上,比例、色彩像數字一樣按一種奇妙的秩序排列著,華麗而不失平和。安格爾早年游學意大利時,也一定通過古希臘的藝術作品感受到了畢達哥拉斯哲學的這種富于神性的美。故意拉長的身體,似乎體現了一種古希臘雕刻的肅穆莊嚴的美感。藝術并不是盲目地復制現實,而是對傾入全部感情的生活中綻放的精神之花的傾力表達。這是一種美感,不需要任何理由。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形體脫開世俗的桎梏之后,精神才會完滿。這也表現在他的很多絕妙的素描之中。比如他為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畫的一幅肖像,精簡而不失氣度,摒棄了日常光線在視覺中的假象,把陰影和調子減少到極至,內在的形體和神采才能輝映于方寸之間,如藕塘雨后新荷,不惹半點塵埃。

    安格爾畫的女人體難免令人聯想起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人體畫傳統,但是有心的讀者或許會注意到,畫中女子的打扮并不是一個典型的西方人,她包著土耳其頭巾,手拿孔雀羽扇,就連襯景的綢緞也散發著異國的光彩。從題目中知道,畫的是奧斯曼帝國的宮女。在西方人的腦海里,她們的確具有神秘的吸引力。不過,安格爾筆下女子的意義還不僅如此。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正值法國在對奧斯曼的戰斗中失利,法國人從此深深意識到,曾經占有的伊斯蘭領土正在不可抗拒地失去。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看只有在私密空間才能看到的東方女子的形象就別有一番含義了,它潛藏著一種心理上的欲望和征服。安格爾毫不掩飾,甚至極力夸張女人體感官上的魅力,同時又極其冷靜、富有克制力地將它表現出來,恰好為觀眾的視覺與欲望之間提供了適當的安置。

    《大宮女》就嚴格的古典風格去要求,確實存在很多“越軌”之處,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嚴重破壞,背景上很強的藍色和裸體肌膚的黃色,以及人體的明暗和粉紅色調極不諧調,其次是前面所說的夸張了的形體,這個女裸體幾乎成了變形美的一種試驗,它完全背叛了老師的庭訓。安格爾的學生杜瓦爾為此曾竭力為他作辯解,他說:“我并不想說,安格爾先生是個浪漫主義者。但我也要肯定,他從來不是當時所理解的那種意義的‘古典主義者’!卑哺駹査坪踉谶@幅畫上顯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獨立性,但由于安格爾的美學信念的堅定性,這里的表現反而給人們造成對他的見解的模棱兩可性,攻擊與批評是在所難免的。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安格爾具有他的探索勇氣,盡管他所畫的這個人物是有著很大的虛構性。

作品資料:

【畫作名稱】《泉》
【創作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法國)
【創作年代】1856年
【規格】163×80cm(一說為164×82cm) 
【收藏地】巴黎 盧浮宮

作品賞析:

    《泉》大概從1830年安格爾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就開始醞釀,但一直沒有完稿。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畫過一些草圖,后來不滿足前人已畫過的“維納斯”樣式,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26年以后,當他已是76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據說曾有助手幫他繪制,如有人認為這幅畫最初是由他的兩個學生保羅·巴爾澤和亞歷山大·德戈弗協助完成的。

    安格爾一生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面對裸體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顯現出來!度,(1956年)是安格爾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為了創作好這幅作品,安格爾竟醞釀了36年的時間。它通過一個抱罐倒水的裸體少女形象,表現了畫家終身追求的古典美。這幅作品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它匠心獨具地表現了少女的純潔,在畫面上創造出了一種恬靜、思雅和抒情詩般的意境。

    實際上,畫中少女上肢的姿態并不符合人體的動態規律。安格爾為了使少女的動態看起來更美,為她編造了這樣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動作。這幅作品對于水的表現非常神奇。從水瓶中傾瀉而出的泉水是寧靜的畫面上最具動態的因素。但經過畫家的巧妙處理,飛瀉的清泉非但沒有打破畫面的寧靜感,還使之平添了一種流動的韻律。

    安格爾一生中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他面對裸體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特殊地顯現出來。他曾說:“標準的美——這是對美的模特兒不間斷觀察的產物”,還認為:“一幅畫的表現力取決于作者的豐富的素描知識;撇開絕對的準確性,就不可能有生動的表現。掌握大概的準確,就等于失去準確。那樣,無異于在創造一種本來他們就毫無感受的虛構人物和虛偽的感情!

    這位古典主義繪畫的末代風流畫家,吸收文藝復興時期前輩大師的求實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地。這里所不同的只是,像馬薩卓、米開朗基羅、喬爾喬奈等大師的裸女體現的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時代理想,而安格爾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則是“永恒的美”這一抽象概念。究其實,乃在于尋求以線條、形體、色調相諧和的女性美的表現力。這在他那些描寫土耳其宮女的裸女畫上尤為明顯。晚年,安格爾畫了這一幅《泉》,則進一步反映了畫家對美的一種全新觀念,那就是他深深覺得用精細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76歲高齡的安格爾,終于在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長期積聚的抽象出來的古典美與具體的寫實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結合的形式。

    當《泉》完成之后,畫家對人說:“同時出現了五個買主,有人簡直向我猛撲過來。他們爭執不休,我幾乎要讓他們抓鬮!薄度反_實具有人們所向往的那種“純粹的美”的品質,盡管她是畫家深藏心底歷半個世紀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諸畫布上,人們確為這位藝術家的鏤月裁云之作而發出由衷的贊嘆。1857年,《泉》被迪麥泰爾伯爵(也翻譯為為玖沙泰里伯爵)收購,成為私人藏畫品。后根據這位伯爵的遺囑,他的家屬于1878年將此畫贈給國家,成為巴黎盧浮宮內又一鎮館之寶。

     關于作者: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法國畫家。1780年8月29日生于蒙托邦,1867年1月14日卒于巴黎。他的父親約瑟夫·安格爾是蒙托榜皇家美術院院士,母親是皇宮假發師的女兒。自小父親就培養他對藝術的興趣,1791年安格爾被父親送到圖盧茲美術學院學習,1797年17歲時到巴黎,投入到雅克·路易·大衛的門下。那時,他非常熱衷追求原始主義。由于他用功、認真,17歲的安格爾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畫家了。 當時,大衛(又譯達維特)正擔任拿破侖的首席畫師。安格爾極受大衛的喜愛,達維特曾為他畫過一幅肖像(右圖):那微微皺起的眉毛下,有著一雙認真思考的眼睛。

    1806年,安格爾赴意大利,1824年回到巴黎。后來,1834—1841年,他再度赴羅馬,深刻地研究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古典大師們的作品,尤其推祟拉斐爾·桑西。經過達維特和意大利古典傳統的教育,安格爾對古典法則的理解更為深刻,當達維特流亡比利時之后,他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旗手,與浪漫主義相抗衡。

作者生平:

    1780年8月29日 生于蒙托榜,他的父親約瑟夫·安格爾是蒙托榜皇家美術院院士,母親是皇宮假發師的女兒。
    1786年 安格爾被父親送入教會學校學習。
    1791年 進入圖盧茲學院學習美術。
    1793-1796年 充當樂隊小提琴手。安格爾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在圖盧茲劇院樂隊充當第二小提琴手。
    1797年 安格爾來到巴黎,進入新古典主義大師達維特的畫室,成績突出。
    1799年 考入美術學院油畫系;
    1801年 以《阿伽門農的使者》一畫獲羅馬大獎。
    1805年 他在巴黎結識了司法官里維耶一家,創作了《里維耶夫人像》。
    1806年 赴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自此一直在羅馬學習工作到1820年。
    1806-1820年 在羅馬學習、創作和工作。
    1820年 遷到佛羅倫薩,接受了大批肖像畫的訂作;
    1824年 在法國展出《路易十三的誓愿》,受到官方贊揚。同年,在巴黎開辦自己的學校。
    1825年 被選為皇家美術院院士。
    1835-1841年 擔任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
    1835年 再次回到羅馬,創作了一系列肖像素描和油畫;
    1841年 回巴黎,繼續創作多幅巨作
    1856年 象征“清高絕俗和莊嚴肅穆的美”的最杰出的作品《泉》的誕生,標志著安格爾藝術達到光輝的頂峰。 1863年 蒙托榜市贈予他黃金桂冠。 
    1867年1月14日 因肺炎卒于巴黎,享年87歲。

作品資料:

【畫作名稱】《巖間圣母》
【創作者】列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 )意大利
【創作年代】第一幅約作于1483~1490年間,另一幅約作于1508年
【創作題材】宗教類
【作品規格】第一幅為198×123cm,第二幅為189.5X119.5cm
【收藏地】第一幅現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另一幅則收藏于倫敦國立美術館

作品賞析:

    此畫是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為米蘭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此畫以圣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圣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穌,一天使在耶穌身后,構成三角形構圖,并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巖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此畫雖屬傳統題材,然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科學地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術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系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這幅畫是標志達芬奇盛期創作開始的作品。

    一般題材的《巖間圣母》都按照教會意愿把圣母畫在先知環繞之中,這是圣方救濟會贊助者用來提升圣母瑪利亞清白信念的一般性宗教構圖方式。而達芬奇的創作完全是一幅在佛羅倫薩正悄然興起的世俗性作品,畫面上的一切無不體現著新意:情節的藝術化處理;不尋常的難以捉摸的風景;人物與環境的有機融合;光的巧妙利用;高尚的美所輝照出的人物形象。這幅畫的主題是小施洗者約翰在圣母瑪利亞與天使面前參拜基督,達芬奇將他們安頓在幽美神秘的巖石風景間,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巖地上,漸濃漸淡的輕煙薄霧呈現出佛蘭德斯或威尼斯畫派所少有的朦朧畫意,整個景象如幽遠的夢境。充滿了詩一樣的溫情,祥和而且典雅。

    畫中人物雖然被一團潮濕的空氣所包圍,但是人體的輪廓在昏暗山巖的襯托下還是能明顯地辨析出來,尤其是畫家著力描繪的面龐被刻意營造出的神秘氣氛所籠罩,人物輕柔、溫存、純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顯出來。奇怪形狀的懸石從濕漉漉的巖體上垂下,具有植物學準確性的花草從巖縫里穿鑿而出,竟然能辨別出鳶尾花,銀蓮花,紫羅蘭和一些蕨類植物。遠處藍色的天空透過巖體之間的孔洞和夾縫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年輕的母親以溫柔的手摟抱著下跪的幼嬰約翰,他的另一只手則向兒子伸過去,天使面向著觀眾,把他們引向畫中,用手指示著這個場面。一連串手勢代表保護、指示、祝福等含義,這一組任務是按金字塔的構圖原理組建安排的,塔頂是圣母的頭,側邊是他伸出的雙手,底角是天使和嬰兒。列奧那多把結構看作打開作品意圖的鑰匙,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盛期文藝復興的古典主義金字塔式的人物構圖。

    在達芬奇構圖穩定的和諧畫面上,風景不再是簡單的背景,逼真的景物環繞于人物四周,自然的和人物融為一體,這種真實感賦予畫面一種別具一格的生動。制群像在當時遵循著兩條普遍原則:一是畫中的人物之間應該有某種交流;二是觀者與被畫者也應該有某種交流。盧浮宮藏品兩者兼備,倫敦的藏畫卻只具其一。

列奧納多·達·芬奇

關于作者: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師、機械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生于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于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于韋羅基奧的作坊,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工作于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巖間圣母》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

    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 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巖間圣母》、《最后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游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圣母子與圣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并服務于法國宮廷。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后定居昂布瓦斯。他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并善于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他的每一件作品 都以素描作基礎 。其藝術理論 散見于他的 5000多件筆記和未完稿的《畫論》中,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 論研究的重大成果。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師、機械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后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

有關作者的知名小故事:

    1、達·芬奇畫蛋

    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于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韋羅基奧的作坊當學徒。

    達·芬奇來到作坊以后,老師韋羅基奧就拿來一個雞蛋讓他畫。達·芬奇很快就畫了幾張,可是老師讓他繼續畫,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達·芬奇終于不耐煩了,認為老師小瞧了他,讓他畫這么簡單的雞蛋。老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于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

    達·芬奇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從此以后,他廢寢忘食地訓練繪畫基本功,學習各類藝術與科學知識,為他以后在繪畫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完成《基督受洗》

    達·芬奇:基督受洗關于《基督受洗》的創作,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韋羅基奧受圣薩爾賓諾教堂的委托繪制《基督受洗》,全畫的人物雖已畫完,但是還剩下背景沒有畫,根據規定本應在一年前完成任務,因此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韋羅基奧心須在復活節前交畫,否則受罰。這時離復活節僅七天了,可是韋羅基奧又不愿敷衍了事,他決定帶著達·芬奇去希莫尼湖寫生,然后再畫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韋羅基奧受寒感冒,高燒不止。

    由于任務緊迫,韋羅基奧只好命自己得意的門生達·芬奇來畫背景。達·芬奇寫生完畢,趕回佛羅倫薩,反復琢磨體會老師的創作意圖,模仿老師的畫風,經過一天的辛勤勞動,終于完成了全畫。第二天早晨,當達·芬奇揭開畫布時,他驚呆了。

    原來,老師以達·芬奇作模特兒畫的那個手捧圣衣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師兄們刮掉了。他感到事態非常嚴重,時間又緊迫,他下定決心,不辜負老師的委托,為了維護老師的榮譽,他當機立斷,自己動手來補畫這個天使。他找出老師原來的畫稿,以自己為模特兒,對著鏡子,重畫捧衣天使。韋羅基奧康復歸來,看到《基督受洗》時,激動萬分,他伸出雙手緊緊抱住達·芬奇的肩膀興奮地說:“它是如此的完美,看來我以后只能去拿雕刻刀了!睆拇诉_·芬奇聲名鵲起,成為佛羅倫薩有名的畫家了。

作品資料:

【畫作名稱】《披紗巾的少女》或《披紗的夫人》又名《冬娜·薇拉塔》
【創作者】】拉斐爾·桑西(意大利)
【創作年代】約1514年
【創作題材】肖像
【作品規格】85×64cm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文藝復興
【規格】91×162cm
【材質】布 油彩
【收藏地】佛羅倫薩 庇蒂美術館

作品賞析:

    《披紗巾的少女》又名《冬娜·薇拉塔》,據傳是拉斐爾為意中人畫的肖像。畫家運用了極為豐富的繪畫預言,充分發揮色彩表現力,每一筆都流露出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女郎閃光的眼睛,安詳而略含倩笑的臉龐……華貴衣裙的百褶紋采用淺絳和銀灰的調子來表現,與肌膚的色彩相輝映。這種大膽的用亮色來轉換色彩的手法,顯示了拉斐爾對繪畫語言的自如運用,在16世紀的西方油畫中實屬首創。由于以真實對象為基礎,作品刻劃的理想化女性成份減少,去掉了不必要的神秘色彩,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具審美理想的女性。在畫家的心目中,這位平凡的冬娜·薇拉塔,是一種理想的女性美。如果拉斐爾真是以這一幅“披紗的夫人”上的女人為其所有最成功的圣母像作模特兒的,那么我們確有理由這樣說:拉斐爾的圣母之所以美,乃因她們都來自民間凡胎。

拉斐爾·桑西(Raphael Sanzio)(1483——1520)

關于作者:

    拉斐爾·桑西(Raphael Sanzio)(1483——1520)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著名畫家和建筑家。文藝復興意大利藝壇三杰之一,他父親是宮廷的二級畫師。他從小隨父學畫,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進畫家畫室當助手,學習了十五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從此走上了獨創的道路。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五歲,他創作了大量圣母像,從此聲名大揚。由于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拉斐爾的一生雖然像莫扎特那樣短促(兩人的生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是有關他的傳說及提供的范例卻是非常之多。這些傳說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這位畫家無可爭辯的才華,另一方面卻也可能阻礙了對這位畫家的了解。

    一提起拉斐爾其人,提起拉斐爾的藝術風格,總離不開“超凡入圣”、“盡善盡美”這些始于瓦薩里的形容詞,這使廣大公眾對拉斐爾(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作品無法深刻領會并與之溝通,無法立即把拉斐爾的作品與那些總想用“天才”、“天才表現”等詞句來標榜的蹩腳作品分開,從而在他的作品中體味生命的苦悶、浪漫的熱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爾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作品確實可被稱為“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世界的頂峰”。人們往往忘記或忽略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拉斐爾是在歷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種只持續了很短時間的思想風潮上攀登了頂峰,這個奇跡的創造者是一個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以偏巧不得于兩位最偉大的巨匠——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相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

    拉斐爾的成就不僅局限于繪畫方面,他還曾經是圣彼得大教堂的主任建筑師,也曾擔任過古代遺跡發掘的監督官。不愧為教皇喜愛并賞識的卓越人才。然而,正處功成名就、春風得意之時,年齡比米開朗基羅年輕8歲,壽限卻不及米開朗基羅的一半的拉斐爾,于37歲生日那天突然患病辭世。友人說,“過于貪戀女色”“過度消耗精力體力”也是他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達·芬奇的藝術猶如大海,博大精深,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猶如高山,雄渾壯麗,那么拉斐爾的藝術則猶如山間清溪,秀美,寧靜,清純。一位朋友在他的墓志銘中這樣寫著:“拉斐爾就在此安息,他活著的時候,大自然害怕被征服,而他死后,又擔心自己也隨之枯亡!

作品資料:

【畫作名稱】《吻》
【創作者】】F·A·Moller,F·A·莫勒(俄國)
【創作年代】1840年
【創作題材】風俗
【作品規格】59x65cm
【風格】古典主義
【材質】布 油彩
【收藏地】圣彼得堡 俄羅斯博物館

 關于作品及作家:

畫家以古典主義的嚴謹手法,描繪了男女青年的愛情之吻。囿于古典主義原則,人物刻畫得理性而冷靜。但畫家的描繪十分細膩逼真,并且以細微的觀察力表現了女青年的驚恐與男青年的主動。吻的瞬間是出其不意的,又是甜蜜的。

作家介紹:莫勒(1812—1874年),是俄國19世紀風俗畫家,在他的畫中已體現出現實主義精神。

作品資料:

【畫作名稱】《無名女郎》
【創作者】】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國)
【創作年代】1883年
【創作題材】肖像
【作品規格】75.5cm×99cm
【風格】現實主義
【材質】畫布、油彩
【收藏地】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作品賞析:

    我們面前的這位典型的19世紀俄國知識女性,她側身端坐,轉首俯視著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顯得高傲而又自尊。這種姿式語言表明畫中人物與這個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審視,不屑一顧,又不愿與之合流的神情,這隱含著當時一部分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態度。這幅女子肖像顯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現,也體現畫家的美學觀。我們面前這位女子沒有華麗服飾和貴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時得體,是上流社會有文化、有修養、品位極高的知識女性打扮。色調濃重且有變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鮮明突出,格外莊重、典雅而高尚。
    畫家以現實主義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紀俄國新時代女性的完美形象?死匪箍乱绖撟鞯倪@幅肖像,與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時期,因此有人說他畫的這位無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說她是位演員。畫家在肖像畫中展示的是一位剛毅、果斷、滿懷思緒、散發著青春活力的俄國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極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術史上肖像畫杰作。

作品資料:

【畫作名稱】《月夜少女》又譯《月夜》
【創作者】】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國)
【創作年代】1880年
【創作題材】風俗
【風格】現實主義
【材質】布 油彩
【收藏地】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作品賞析:

    《月夜》是一首恬靜美麗的人生詩篇。畫家運用銀灰色調來渲染月光籠罩下的夏夜:林木叢叢,萬籟無聲,參天的菩提樹伸向夜幕,薔薇花散發出迷人的幽香,草蟲在低聲吟唱,池邊有陣陣蛙鳴,在這寂寞的長椅上,斜靠著一位身著白色衣裙的少女,正陷入沉思遐想。路邊雜草叢生,如鏡的池塘里漂浮著潔白的睡蓮,它與墨綠色的菖蒲相映成趣。迷朦的月光灑在大地上,透過林木空隙又散落在美麗姑娘的身上,使她顯得格外皎潔明亮,這詩一般的境界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關于作家:    

    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俄羅斯畫家!把不卣褂[畫派”(簡稱“巡回畫派”)的領導人之一。

    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年出生在俄國中部伏龍涅什省奧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個貧寒的市民家里。童年當過聽差和鄉里的記事員,1853年隨一流動照相師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機會來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后因不滿于學院教育的保守思想而離去。離開學院后,克拉姆斯柯依與14個同學租個一座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術家協會”。這樣,在經過1864-1868的實踐,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與幾位莫斯科畫家共同發起籌備勒以普及民主藝術為目的的“巡回藝術展覽會”,即“巡回展覽畫派”,這個畫會主張將藝術拿到民間去展覽?死匪箍乱赖漠嬜u逐漸響譽全國,生活得到了該善,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畫,以至未到50,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給一個叫拉烏赫普斯的醫生畫肖像時,倒在畫前,離開了人世。其藝術見解在當時俄羅斯畫家中有頗大影響。

    年輕畫家是一位關心社會和大眾命運的人,常為不平等的社會而苦惱。因此,曾畫過《荒野中的基督》,借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作為肖像畫家的克拉姆斯柯依,始終注意對人的外貌、人的頭部和面孔,特別是眼神的刻畫,他所畫的肖像,目光總是盯著觀眾,這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克拉姆斯柯依不僅是畫家,還是杰出的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在他的創作中,非常注重藝術的民族風格、獨創性和深刻的思想內容,他對俄國畫壇和青年畫家影響很大。

    19世紀中葉, 隨著農奴制度的解體,俄國迎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在布留洛夫、伊凡諾夫相繼謝世之后,經過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到70年代,隨著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漲,出現了著名的現實主義畫派——巡回展覽畫派。它的創始者便是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科依。

0

熱點資訊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備06009411號-2 川公網安備 51041102000034號 常年法律顧問:何霞

本網站是公益性網站,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如媒體、公司、企業或個人對該部分主張知識產權,請來電或致函告之,本網站將采取適當措施,否則,與之有關的知識產權糾紛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 移動端
  • App下載
  • 公眾號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2020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