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南方來信 南方美術 南方文學 南方人物 南方評論 南方圖庫

南方美術

杜小同和藍藍對話:藝術是虛空中的那棵稻草

2022-07-18 08:32 來源:南方藝術 作者:杜小同 藍藍 閱讀

杜小同和藍藍


藍藍:我是個寫詩的,對中國水墨畫一知半解,但因為我們所處時代和環境使然,在寫作中或許也會遇到藝術家們也會面臨的問題。中國新詩不過一百年歷史,現代漢語詩歌和古代的格律詩已然斷裂為兩種不同的語言方式。我想知道,對于中國畫的創作來說,是否也存在這樣一種“斷裂”?如果有,請問它從表達形式和表達內容上有什么不同?

杜小同:中國畫似乎是沒有詩革新的那么徹底?中國畫一直抱有中西融合的想象和走漸進式的改良的路線。不管是徐悲鴻、蔣兆和還是林風眠等等。實際上都是希望用西洋繪畫改造舊有的中國畫系統。蘇聯的革命現實主義又很長一段時間左右著中國的藝術教育。幾代人的努力很艱辛,雖然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但中國畫在今天的處境依然有些尷尬。藝術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以及表達的個人化傾向不可逆。個體藝術家的探索和突圍很珍貴。

藍藍:筆墨紙張等材料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有人批評國畫畫家太過依賴材料帶來的偶然性效果,因為創作本身并不是“自然”的行為,將其和中國“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的傳統哲學觀扯在一起過于牽強,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杜小同:中國畫的材料延續了上千年,自然是適應了它的文化承載性能的。這是一種主動性的選擇。不管是狼毫還是更軟的羊毫,都是宣紙最好的書寫工具。和墨在一起,其性能都趨于柔和。這也順應了中國文化的陰性特質。偶然性只是材料的自然屬性,最終要靠心性來掌控。大道無形,無法為至法,最終是人的實現。是人與自然的溝通。‘偶然性’效果是停留在材料的物性上,并未涉及到人的表達系統。中國畫里有所謂的‘俗畫’指的大多是這種畫?床坏饺诵怨饷⒑妥匀坏牧α。

藍藍:您前期的作品以人物畫為主,色塊也很鮮明濃烈,但近些年轉為風景畫,色彩也更為單純和淺淡,這種轉變是基于什么樣的思考?您是否認為“雅”與“淡”必然地會融合在一起?是否沉郁的感受和激情也不必濃墨重彩?您認為的水墨畫的本質是什么?

杜小同:我以為雅是和清、遠、淡、簡等聯系在一起的。墨色的濃淡以及視覺的強烈與否都不能直接通往雅。力量的傳遞有很多種方式。個人角度,情緒和體會很重要。我想水墨畫的本質還是心性。今天的水墨畫語言系統更多的是從表達自身出發。當然這里面有關于自身以及文化系統的規定性。

藍藍:您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了“寥”系列作品中,“竹·石”這一部分對石頭的描繪占了相當多的份量。天然的石頭隨處可見,基本處于無用而廢的狀態。您為何選擇石頭作為主題?譬如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精神性的象征,但在您的繪畫中它處于配角位置。

杜小同:石頭是我每天在海邊都能看到的。傳統中,石頭實際上是承載著自然的內容。要說有不同,我關注的都是一些荒石。傳統題材的竹石主要還是自然地一種關照方式,是一種意象。竹表達著一種品格。而我更關注它的生命。這些石也更是還原它不沾染文化屬性的那一部分。這和海的那部分實際上是關聯的。期待離開現成的框架它會是什么樣子。

藍藍:我在煙臺海邊出生并度過童年,我對大海的愛猶如對親人的愛。我知道您出生在關中內陸,您對大海怎么看?大海又會怎么看您?我知道表達對天空、大地、海洋、宇宙等無限無垠的存在是非常困難的,它需要內心有遼闊的想象力視角。在您的“海·灘”系列中,你是如何表達這一視角的?

杜小同:海的題材出現在我的畫面是我來煙臺十年以后了。我不知道應該是年輕時根本沒有能力駕馭這樣的題材,還是因為一開始我的繪畫觀念在形成之初對這些內容視而不見;蛘呒娑兄?傊矣|碰過很多題材之后才和海真正的相遇。不管我面對海與否,它在四時的變化中度過了萬億年。海和西北的荒漠有許多的內容相似。不同的是,面對著大海,你只能是對陽關之外的想象。少了對故人的期待。它更虛無,仿佛是伸向了無窮。它直接把你帶入虛無的境地。它是生的巨大的鏡子。

藍藍:您筆下的大海不是藍色的,為什么?某些時刻海和天空幾乎渾然一色,因此游泳的人在您的畫中猶如在一個一動不動的夢境之中,仿佛那是一個不存在的夢,一個令人生畏、神秘驚悚但同時又從容寧靜的夢。請問您是神秘主義者嗎?事物的神秘性對于您意味著什么?

杜小同:船,云,還有人,所有一切都像是闖進了海灣,被海收納并融進海中。中國文化非常高妙地把自然在時間上無限延展開而把空間又無限壓平。古時月和今時月,空間沒變而時間已去萬年。我不斷地描繪著視線所盡。對那根天際線的描述實際上是我與世界最糾纏的描述。它來自現實,又是時空中的抽象。畫面里剩下被分割的空間。人只是借用這個空間來享用時間的恒長。分享著海的寬廣,遼闊,包容,無情,殘酷,荒蕪。從中獲取某種安詳,踏實,并獲得力量。倘若有一些神秘的體會,我想那應該是來自我的天性。我心底里以為沒有什么是可以確定的,我們不可能了解我們以及我們身處的世界。我特別渴望去體會那些永恒感,這是我唯一相信的實在。

藍藍:如果可以給大海幾個形容詞,您愿意給出哪幾個?為什么?您畫中的?瓷先ゼ炔焕寺䴗剀,也不狂暴兇殘。在我看來,它呈現出一種讓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于無形的力量,仿佛那是一個類似天文學意義上的黑洞,一個平靜的深淵,但您又是用一種極其平淡的色彩表現出來,您是如何想的?

杜小同:我的文字思考及表達一直不好。我真不知道用那些詞更恰當描述我對海的體會;蛘呶也]有真正面對海。我一直以為:思考最終要朝向抽象的。藝術在表現上一定是要依靠抽象。盡管目前來看我的繪畫不會走向抽象繪畫。題材終歸是借口。終極是通過身體但最終必然離開身體。平靜是對身體的過濾。一切掙扎,激憤和熱情,包括愛,最終歸于秩序,歸于無色平淡。

藍藍:在創作中,您更多地依靠所謂“靈感”還是長久的思索感受?理性在您的創作語言中比感性更重要嗎?

杜小同:我尊重感受的身體機能,我害怕理性。理性常常讓我迷失或手足無措。所有的理性和思考最終在面對自己時都要再次回到一種本能。畢竟最美的樣子,是你完成了你本來的樣子。

藍藍:在詩歌寫作中,修辭技藝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在您的繪畫中也是這樣嗎?現實生活和歷史感在您的繪畫中又是如何呈現的?

杜小同:也一樣。至簡至淡是表達感受最有效的。我想這和詩一樣,精彩一定不是因為語言或者別的什么。她一定是源于某種秩序的建立和微妙真摯的體會。語言的微妙會干擾最動人的那個微妙的東西。語言太吸引人,可往往存在假象。語言又必須要有力量。它的確在有些時候會成為思考本身,或者扮演著重要的部分,很難割裂開來面對。

藍藍:您的畫雖然是具象的,但又并不寫實。我能看出它們要表達的抽象的東西。這一部分并不像傳統繪畫中依靠畫面的留白去完成,而恰恰是依靠具象的事物來表達的。您有可能嘗試用最單純的抽象繪畫語言去高度概括自己的感受嗎?如果沒有了具象的細節性,是否更為困難?

杜小同:藝術一定是抽象。這不僅僅是指抽象藝術。實際上之前我也嘗試過抽象繪畫。但我覺得目前還不適合我。我還是喜歡筆墨的意象性表達,通過圖像的借用和想象,經由筆墨的虛實陰陽,把自身投入一種意象之中。這情境會讓人暫時的有了投靠。抽象繪畫是基于絕對理念的產物。中國文化里很難產生這個東西。我想文學藝術的力量都是源于它背后的價值支撐,這也是我們評判作品的基本原則。我不是要強調回到中國傳統的文化系統中。那也沒有一點意義。但我常常會思考我的畫面,思考她離開物象的樣子——我的意思是說,盡可能的,用最少的物象來承載我的最心底的那個東西。它一定會有自身的某種內在聯系和形上的超越。物象總是干擾的因素,現實的東西在指向上也是和心底是往往產生歧義的。它必須回到或者說建立起一種新的結構。這是最難的部分。所以每一幅作品,完成過程都會是和世界的不斷較量,博弈。每一次都會是一個個的物象被逐漸畫沒了,逐漸又折返;氐娇瞻。再回到形象,再空白,又返回。最終留下的,是反復之后無法再逃避的世界。

藍藍:當代新詩寫作大致可分為口語化和書面語化,情緒表達方式上也有抒情性和敘事性。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不同?您自己的風格是什么樣的?

杜小同:這個也大概相同。我個人總是盡可能的抽離掉一些關于敘事性的內容。盡可能的直視世界本身。繪畫性無法被別的語言置換。從對象世界到繪畫語言,這中間不再需要中間環節。這不是藝術觀念,是繪畫自身。

藍藍:近些年很多藝術家和詩人、作家都有了到國外交流的機會。有一種說法是針對文化“身份焦慮”的,那就是“西方把你變成了中國人”。于是我們看到了中國藝術家或者作家詩人返回傳統文化,強調民族文化的特性。您有這樣的焦慮嗎?在西方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這兩種“歷史陰影”的背景下,您對自己未來的創作有何期許?

杜小同:這些年,這種焦慮逐漸消失了。我現在不太糾結中西方的問題。文化的地域性是天生的,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只是一個側面。世界的整體把握只有佛陀和上帝可以。我們只需把自己的世界盡可能的描述深入。每個人的努力都代表著他所處的文化的努力。今天的世界既然已經是平的 ,當然要自然地面對。知識結構的改變,視界的擴展自然會成為自身文化衍化的條件。我想我的創作還是基于中國文化內在的線索和可能,水墨畫離開了這個土壤,她也許依然是有價值的。但她離開了水墨本來的意義。我很希望我的創作依然保持這種規定性的創作,它不是束縛,是出發點。

藍藍:我在國外很多美術館看過當代藝術展覽,我對當代藝術的變化方向也存在很多困惑。更多的裝置藝術、影像新媒體等表達,對西方傳統架上繪畫也帶來了很多沖擊。在詩人們的創作中,以往的押韻、隱喻、比喻等外在形式,也不再被多地強調,很多人吸收了散文化的寫作,盡管這樣的寫作是否有效還有待時間來檢驗,但它的確動搖了很多詩人堅持詩歌的音樂性、節奏感和抒情性的決心。在繪畫藝術界也存在這種情況嗎?您認為中國畫在未來大致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狀況?

杜小同: 每個群體都應得到足夠的尊重與自由,多元的創作方法會帶來更豐富的思考維度。不同媒介背后都有相應的思維和工作方法。個體精神的呈現和認識世界的愿望才是藝術追尋的。豐富性是好的。但作為個體,能守心,有時候心無旁騖的偏執是不錯的選擇。也是自我存在最好的出路。藝術對我來講是在不斷的自我超越和自我驚醒。她的確成為虛空中的那棵稻草。讓你一次一次感受虛無并超越虛無。

藍藍:您平時讀詩嗎?您覺得詩歌能為您帶來什么?

杜小同:年輕時還經常讀些詩,F在越來越少。相比較小說,我喜歡詩。詩的語言和繪畫極類似。往往有一語中的的痛感。前天晚上睡前看“好歌聲”。有一搭沒一搭的在聽。突然一句“我把遠方的遠歸還草原”把我拽回節目。差點沒忍住眼淚。流行歌曲里有這么動人的歌詞不多。后來才知道是海子的詞。語言會有神奇的力量。我沒找來這首詩來讀,就這一句就會砸到你。我不知道是什么讓我感觸,我感受到天地,精神與肉體,虛空與腳步。這種虛和實太有力量。

藍藍

藍藍,原名胡蘭蘭,祖籍河南,1967年生于山東煙臺。出版有詩集:《含笑終生》、《情歌》、《內心生活》、《睡夢睡夢》、《詩篇》、《詩人與小樹》、《從這里,到這里》、《唱吧,悲傷》、《一切的理由》、《世界的渡口》等,出版中英文雙語詩集《身體里的峽谷》、《釘子》以及俄語詩集《歌聲之杯》;出版散文集六部;出版童話六部。曾獲詩歌與人詩歌獎,蘇軾詩歌獎,袁可嘉詩歌獎,華語傳媒文學年度詩人獎等。

杜小同

杜小同,1972年生于陜西富平,1995年畢業于西安美院附中。1999年畢業于中央美院國畫系水墨人物畫室,獲學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F就職于江蘇省國畫院。在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舉辦過個展。

本文刊于《詩建設》2021年春季號(總第28卷)

0

熱點資訊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備06009411號-2 川公網安備 51041102000034號 常年法律顧問:何霞

本網站是公益性網站,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如媒體、公司、企業或個人對該部分主張知識產權,請來電或致函告之,本網站將采取適當措施,否則,與之有關的知識產權糾紛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 移動端
  • App下載
  • 公眾號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2020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