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平,生于山西。新疆長大。詩人,作家,文化批評和翻譯者。獲得2015年度第一朗讀者年度最佳詩人。2019年度突圍詩歌獎。著有文化論著《色空書》(與蔡俊合著),詩集《敲著樓下的鐵皮屋子》。主編《新世紀先鋒詩人33家》等詩歌圖書和公眾號。詩歌,散文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部分在海外發表!睹魈臁吩姼枘昕木幬。曾任《詩選刊》《青春》文學雜志編輯,F居廣東。
懷兄長
有種沉痛始終要灌注身心,
讓人不能動彈
事實上那里包含更多悔恨
錐心的絕望讓人無力描述
是啊,老大去世三年多了
遠在內地,可以解釋為
命運的偶然之必然。55歲
人生大坎,有的人就是過不去
回伊犁家中,一切解釋均多余
到處都是他的遺跡
他舊房子的碗碟杯盤床單被褥
因為翻修,被弄得到處都是
他穿過的衣服更讓我淚眼婆娑
那是我買給父親的
被他穿,我破口大罵許久
就在這間屋收拾東西,
在他去世幾天后
一件件疊起,永遠消失的主人溫度
淚水決堤,俯身床上久不能立
太多次對他冷眼謾罵,怪他不爭氣
不獨立自主。從未有溫和的坦誠的交流
他的戛然而止,恨鐵不成鋼的心理
再無另一面的溫情展示——
他給你終極報復,只剩深淵般的痛悔
舊房子的影跡漸漸消失
那棵果樹還在
只有它見證他們陪伴的所有軌跡?
如果它不被砍去的話
唱游
我喜歡竇唯的音樂
自然地,也欣賞王菲很多歌
他們九十年代的合作
幾乎天衣無縫
那首《唱游》是歡樂的無極
宛如完美的愛情,宛如
他們那時的愛情
精神到肉體至高揉合
也許是一個極端,也容易崩裂?
世紀大離婚熱鬧了
九十年代末整個娛樂圈
作為同齡人,我天天看報紙
熱切關注了那場鬧劇
看他們背向而去,越走越遠
遺憾的心只有音樂補償
是的,最后唯有音樂留下來
也許這才是真實,是
儲存人類記憶唯一手段
紛亂的舞臺上,孤獨的歌聲
穿透幕布,來到大草原
那是唱游的歡喜
任何時候聽,它都不過時
時差
五點醒來
正值半夜
內地人們已起床
我解個手繼續躺下
七點了,他們去上班
車水馬龍的世界
此時院子的雞叫了
黑夋夋的天地
重疊遠方朋友明亮
世界的忙碌
多么靜啊
時間特意留出的空余
都是為感悟人生準備的
送你兩個紅蘋果
樹枝干了。葉子也枯了
我摘下來果子
手里掂量著
它們的一生
完成的方式很多
此刻沒有落在地上
沒有被鳥和蜜蜂吃爛
是落在我手里
秋天的陽光真好啊
懶洋洋照著林木,塵土
雞的羽毛
它們神采奕奕活著
也漸漸喪失體溫
即將死去
握著蘋果的手觸摸到
天空或上帝的體溫
也直接夠到他的身體
我只想說,送你兩個紅蘋果吧
它們是剛摘下的
月圓之夜
它遲遲升起來
周圍很多云翳
等著它的人們脖子酸了
終于它以主人公的身份
照進時間中心
明亮得透心,讓人恍惚
今夕何夕?人間天上
感嘆人世迷?斩
開始正成為結局
對著它,一個最大的憂郁癥患者
也是最大的解憂者
在已寒涼的夜色中
仿佛找到來時的路
等月
等了很久
月亮才出來
總覺得十五的月亮
故意拖延露頭。
是我們太在意它了。
忘記時間是一點點降臨的
等著賞月,拜月,祭祀。
然后,它出來了
猶抱琵琶半遮面
欲言又止終而坦然露頭
呆在那里,看著人間
許多不可說不能言的秘密
永恒的垂望
少時朋友
我們之間是四十年的時間疊加
八十年代的小伙伴
我們在相向中走到今天
親密到連體同床多日不歸
恨不得成為對方,一起活著
現在,我們彼此陌生
掛念,是因為記憶
不相見,因為無法言語
近在咫尺,情義被時間裹挾
只有一句話,隨緣順勢便好
不去譴責愛與友誼
活在舊時記憶,是人最后的存藏
詩歌表達生活內外的真義
李之平
寫作若干年后,我們依然需要這份手藝或工作。是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工作,填塞在我們精神空間的任意角落。我們一邊生活,一邊思考,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心靈的追蹤和撫摸,有的人大概難以為繼,他們依靠詩歌藝術和任何可以撫慰內心的活計伴生下去,建立與生命粘合度極高的有機秩序,如吃飯喝茶一樣,到這時候,沒有神圣的意思了。
最近看了西川參與的紀錄片《跟著唐詩旅行》,其中,西川講杜甫:不能完全是因為“詩史”“詩圣”的稱謂(看待杜甫),還因為他本人的生活(作為一個人參與了詩——大意)。杜甫能夠把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直接寫進詩里。我們在他的詩作了看到他一生重要變故,友人,親人,家國,山川在其中的生發起落,悲喜愁歡。他的三吏,三別,他的《秋興八首》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都照見了他的生活,他的顛沛流離,他的家國情懷與人生托寄。
所以,我看到朋友詩歌里寫滿了鳥,寫滿了對鳥的各種觀察,各種生態細節,趣味橫生又若有所思,說來都是投入太深,是情愛的投射。聯系到他真實的生活,自然感佩良多。因為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觀鳥,拍鳥,真正的鳥類愛好者和鳥類攝影者。卻也是不離不棄的詩人,從容不迫地經營生活,哪怕燒菜,下廚都是一手的。貌似遠離了詩歌,但每一個生活形態都融和了詩和藝術以及生命世界可以溫暖慰安的每一個角落,或是鳥或是貓。如此,他不做詩也是很好的詩人。那么,一個真正的詩人便可以立體清晰了。他是寄生在地球上,全身心投入生活能感到的愛與歡悅,極盡體驗自我的愉悅滿足中,能說他不是詩人,不是健全飽滿的人?
所有的手藝無非是先取悅自己,然后才是獲得謀生的手段。連自己都難滿足,如何讓世界接納,更何談獲得生活與內心的平衡。詩歌雖然不能成為謀生手段,但幫助你內心找到意義,覺件歡喜,有自信的活著,這比任何財富都重要吧。
是的,我們艷羨美國詩人金融家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森,佩服智利外交家詩人聶魯達,嘆服學者詩人潘·沃倫的文學與現實的全面能力,殊不知,他們并未在文學或詩歌中放棄生活的追求或者反之。而是彼此成就對方。在努力的生活中發掘本質的盎然無畏的詩的構成。那可都是純粹的大詩人呀。
我們咀嚼漢娜·阿侖特說的告別平庸的思想內涵,品味普魯斯特“生活在別處”的哲學深意,可以知曉,我們是自己以外的能指。我們盡可能扮演彼此不能周全的那個伙伴,同時也在逃離現實的自己以求獲取遠方的詩意的人生。
這不是抒情段子,是一種必須。詩意生活,和詩歌引領生活都是讓我們分辨自我的真實,和真實自我里閃光的成分,記錄它并將它投遞到遠大的時空。那并非空中樓閣的虛妄之態,而是可以回響在時空中的音符,點滴的折射與無形的綻放,是的,若有若無,卻真實可感,觸摸著它,它在當下,也在過去,更可能在未來。
如此而來,詩的意義便是超越時間,也跨越空間。冥想時刻幻化的圖形,是孤獨無助時難以釋然的依存。它是內心最難割舍的情愛,我們一旦擁有,便無法卸下,在分分秒秒的間隙與它相愛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