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中成長的詩學
陳亞平
趙野,當代詩人,1964年出生于四川興文古宋,畢業于四川大學外文系。出版有詩集《逝者如斯》(作家出版社,2003),德中雙語詩集《歸園Zuruck in die Garten》(Edition Thanhauser,Austry,2012),《信賴祖先的思想和語言—趙野詩選》(長江文藝出版社,武漢,2017),F居大理和北京。
我確切說,一個詩人的寫作,只要不是表現在某個固定的形式上,他的寫作就是超越了詩性常規的。因為詩人在超越詩性常規的寫法中,那種從熟練掌握寫作技巧,到主動去擺脫這些技巧的束縛本身,就是反固定化的,甚至就是主動去改變詩性未來的。我歸納一下趙野長詩《與阮籍書》中幾個重要的詩學問題。
以非格律化,來構成潛韻律
現代自由詩的非格律化,雖然外在語式是自由的,但內在的語感并不自由。我從美學上看,詩的韻律在本質上,不是外在于精神的純客體形式,而是一種專有精神設定的語音感性外形。事實上,現代自由詩來自精神內心的聲音,就是一種情緒和心境構造的潛節奏。詩的語音由于詩的生產者——心靈,把自己產生的思考,通過心靈的主導作用,變成了自己內在可感而不是外在可感的有音運動,所以,詩可以從內在語音音節的韻律布局中,隱藏心靈可感的、看不見的聆聽節奏。只有這種心靈內在語音創造的自己分化出來的節奏,才能被心靈感受并且意識到。在現代自由韻律的詩式中,詩人要想把思想表現得回旋流暢,就必須要為聽覺經驗,尋找詞語內部隱蔽的韻律,來激發一種現代性的自由感,讓語言的感性音節,在配合詩的思想節奏方面,處于行當行,止當止的錯亂中寓條理。趙野近年從雜言體和歌行體中穎脫演化而來的現代長詩,為了克服詩的定型,在視覺體制形式上過于沉悶,他一直堅持詞句長短錯落有格和隨機發揮二者結合的排列體,目的是,借助內在律動的自由化,一方面,力求以情志和氣勢兼備收斂或濃縮,另一方面,力求以敘述達到深刻中兼備大巧和平樸。從這兩方面看,趙野的現代自由詩,無疑是介于雜言體和歌行體與自由變化散言體的中間形式,它兼備了律定和自由的兩個功能。
與阮籍書
一
逃,寧為玉碎,我總要替心靈
找一處更好的家園,蒼山泣淚
石鯨上天,泥牛入海,我唯有
千古間尋知己 ,
……好時刻紛紛錯過
窗外,群峰冷眼看熱塵,不屑
解讀這當下,固守一粒小宇宙
一扇門屢扣不應,隔世的信使
幽靈般游蕩,為垂亡部落招魂
從詩句看到,趙野在精敲細打的表現的深刻性與琢求雄豪奇險的句境的過人性——這兩極之間,始終避免人為雕琢意味很濃的音韻出現在句子中,只是讓全詩的各個分段,讓長短不一、自由混合的現代句子織體,處于隱形抑與揚-回環的揚與抑-輕微的揚與抑-舒緩的抑與揚,這種無法精確地預測的音律結構之中。從現代閱讀角度來看,趙野詩中創造的潛韻律,實際上就是用感性的音流,構造出了,詩以十行作為一個分節的意義結構,這種十行詩作為一個固定分節長度的方法,從效果上,是把詩中潛在韻律的內心聲響,顯得句子在節奏上有短、有長、有跳躍、有錯落,但又不松散。
與阮籍書
三
我承接一個傳統,究天人之際
為蒼生慟哭,帶著星辰的感受
任何年代都需在詞與物間建立
一種新的關系,讓境隨著心轉
山崖都相信,有比人類更高的
存在,構成意義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親歷了語言的死亡,又被
它的力量喚醒,寸鐵即可殺人
那些正在失去以及已經失去的
東西,穿上什么新衣才能返回
用詩的分形主題,來分割詩節
從現代自由詩的結構形式看,趙野長詩《與阮籍書》,具有一種迭節而生成的分形矩陣的排列結構,特征是,每一個詩節排列成十行詩句的矩陣。這種矩陣詩節的韻律雖然是自由的,但詩節排列的12至14個字的字數,卻是按照限定性的文法構式!杜c阮籍書》之所以要讓詩節,以十行詩句的長度構成一個分節組合團塊,除了兼顧現代詩韻律自由化的原因,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每一個詩節的分鏈內容,都具有一個獨立而不可取代的分形主題單元!杜c阮籍書》第一詩節的分形主題是“感懷精神家園”;第二詩節的分形主題是“反思語言家園”;第三詩節的分形主題是“追問意義家園”……等十二個詩節分形主題單元,構成了十二個個分形主題相互之間鏈接的并列關系、對比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層級關系、承接關系、遞進關系、循環關系的超詩節。同時,每一個詩節的分形主題單元,在意義的包容和交聯的功能提供上,既是非線性的,又是多極化延伸的,但絕不能直接就獨立地可以代替全詩主體性的意義核心!杜c阮籍書》全詩這種以長方形方式排列生成的矩陣詩節,用長句與短句間隔地交錯著短句與長句,組成了一個句群回環的框架層,其主要用于:首先,優化詞句的意義遞進與意義交互,借助主題的分形,把主題聚心狀態變為發散狀態。其次,把每個詩節的分形主題點,發展為網,即以平等的交融來解構死板。再次,以十二個詩節的主題,作為融通和互促要素,來超越自身而向新的界域開啟可能性!杜c阮籍書》這種從雜言體和歌行體中穎脫出來的現代長詩形制,近似于一種元文體。
與阮籍書
六
人類正在自我毀滅,而我會到
另一邊去,懷著只螞蟻的心情
自然不關心名教,因此宇宙的
視野里,個人要如何重建尊嚴
我們全在故土潰敗,屈從責任
和傳統,用自己的生命作尺度
二流的時代,我是一個忠實的
臣民,整日汲汲于寡淡的營生
玄學點亮了漢語,我遂收拾起
悲傷的行李,返回去從先生游
從詩句看,這一個分形主題詩節,以限定的字數,在詩句長度空間上雖然呈團狀分布,但依然能夠對整個主題區域的意義互文性,產生不同的促進。這就產生了增長性的意義空間聚集。同時,主題意義的生長,取決于在句子群團中,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的互動性意義因子的合理化集聚。試讀:
與阮籍書
七
竹林通向終點,終點卻不在了
我在一個傳說中,被高蹈催眠
文明尚未到來便已終結,諸夏
何以至此,怎樣的業擺布因果
從不存在偶然性,今天的一切
只是一種必然,哪條路都不對
我們從未現代,卻如此后現代
并不是每棵蘿卜都想成為白菜
舊偏見扯淡,新偏見更不靠譜
青山與青史生悔意,何必當初
把內心體驗的變化,作為一種題材
據我看,現代長詩的感性外在形式和理性構思內容本身,就屬于心靈運思范圍中的指導性內容,這種指導性內容決定了心靈去找出給心靈能看見和接受的外在表象,同時也決定了心靈去找出給心靈能看見和接受的內在構思的內容。所以,詩的抒情、敘事、論說各個環節的相互關系,必然要內心的內在協調來決定,而這種決定又不能違反各個環節本身帶有的功能。因此,理想的詩,是有特殊個性的各個環節細節與整體有機結構形成的一種呼應。如果說詩的藝術世界,必須涉及感性方面的體現方式,只是因為這種感性方面,已經化身為理性的體現方式,即,詩的觀念性表現體——思想內容駕馭的客觀感性物。換句話說,客觀感性的事件實體,形成了一種適合于思想的外在形式,而使詩的內心體驗超,過了感官的接受。因為,適合于詩的構思內容、對象、題材,就是被某個觀念改造過的與心靈有關聯的心智物——思想活動提供的材料。
比如,從詩的創作角度來講,詩要求有自為的發展環節、有幅員織體的有機結構——這些內容上體現出的整體,具體包括:事件組織、故事片段、情感植體、主體性格、思想意蘊諸多方面,以便體現出心智領域重新開啟一個新領域的全面性。但詩絕不能表現出,過分詳細的外在感性實體細節,因為一旦表現出詳細外在的感性細節,就會破壞詩的心靈運思范圍中的指導性內容——這種內心觀照的外在與內在的關系。
與阮籍書
四
一切都成算法
讖謠翻起暗物質,像曖昧屏風
柏拉圖認定,詩人是現存秩序
的威脅,荷馬也要無止境流亡
他們審查過閃電和雷霆,風景
不殊,山河之異卻把我們背叛
歷史從不銘記因,它只銘記果
系統完敗,誰會為烏托邦負債
詩句中,偏重以不詳細的外在感性實體細節的表現方式,把直接存在于實體中的感性狀態,轉化成一種由主體內心表現手段,創造出來的外現可知狀態。事實上,就等于是在詩中,把內在體驗的活動變化,作為一種題材。其重點在于,體現出由心智改造出來的表現手段。即使詩中部分的敘事,也是讓事件的客觀實體不再保存實際占有空間的純感性存在的影像狀態,而是轉變成一種由心智改造成只供心智可識的顯現物——客觀事件的心智性。足見,詩的題材內容,與外在表現形式構思選擇的多樣性,與主體的改造性做出延伸的不可測量性,是無止境變換的。
可以說,《與阮籍書》對詩的題材的改造,就是對觀照事物角度的變換改造。這樣,《與阮籍書》詩中的實體感性物,與主體性的心智內在世界,就形成一種不同分布點的透視感。因為它的敘述的抽象基礎,都是感性實體和理性實體的結合物?梢钥吹,《與阮籍書》詩中,最感性物與最理性物的對比,常常會構成最強烈的烘托性對立狀態,而讓敘述處于變動的關聯中,不至于死板,這是為了增加詩中感性與理性彼此對立,而不分離所產生的復雜沖擊力?梢,《與阮籍書》把內心生活,表現為客觀存在的感性題材,主要目的是,讓外在的世界和內在的思想軌跡,發生一種關聯。
與阮籍書
十一
未來分期付款,接下來怎么走
一個當代人,何來敞亮的靈魂
大言砸向老九州,全然沒回響
上世被虧欠的,此世虧欠更多
生存有本來面目,并非一定是
現在這個樣子,我遷怒于修辭
大夢醒來,山河大地仍在眼前
我要把你活到臨終一刻,阮公
太多的天啟已至,最后的天啟
近洛陽,傳奇該如何寫下一章
詩句之所以,可以改造現成的視覺感官中的實體和事件,關鍵在于,詩是按照創作主體自己心智內在的標準,來做出對感官材料的改造的,其目的,只是讓內容范圍中的思想靈魂灌注在詩的題材植體之內。
2023年10月